处暑是秋天的第二个节气,处暑之后,秋意渐浓。作为连接夏秋的重要节气,处暑不仅是自然气候由热转凉的转折点,更与人体健康紧密相连。“春生夏长,秋收冬藏”是万物生长法则,也是充满中医智慧的养生规律,处暑正是开始调养收敛的好时期,从起居饮食、精神情志到运动锻炼全方位调整,帮助身体平稳过渡。处暑养生,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:
一、润燥养肺:给“娇脏”添份滋养
中医认为,燥为秋季的主气,称为“秋燥”。处暑后,空气中的湿度逐渐降低,“秋燥”成为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。五脏六腑中,肺尤为“娇气”,中医称其为“娇脏”,喜润而恶燥,一旦秋燥袭肺,人们就会出现口干咽燥、咳嗽少痰、皮肤干涩等症状。
养肺润燥,饮食调理是关键。处暑后可适当多吃一些银耳、百合、梨、莲藕等润肺生津的食材,既能补充身体水分,又能滋养肺阴;日常还可按摩肺经上的“太渊穴”——位于腕横纹靠近大拇指一侧的末端,每次按揉3-5分钟,以有酸胀感为宜,可以帮助宣肺理气,缓解秋燥带来的不适。
二、起居调摄:防温差,护“正气”
处暑时节最显著的气候特征,就是昼夜温差开始加大,白天可能仍有暑热之感,夜晚却凉意渐浓,这种“冷热交替”的变化最易诱发感冒。中医强调,此时人体阳气虽开始收敛,但体表毛孔尚未完全闭合,若早晚不注意保暖,或者过分贪凉,就容易出现发热、咳嗽、鼻塞流涕等感冒症状。
因此,日常起居要遵循“早晚防凉、适时添衣”的原则:夜间睡觉时注意护住腹部,避免空调直吹身体;早晨出门根据气温增减衣物,不盲目“秋冻”。若不慎感冒,可选择连花清瘟等常用感冒药对症治疗,其对感冒、流感引起的发热或高热、恶寒、肌肉酸痛、鼻塞、流涕、咳嗽、头痛、咽干咽痛等症状均有良好效果。尤其是它的组方创造性地加入广藿香芳香化湿护脾胃,红景天提高免疫固正气,可以调节免疫,扶正祛邪,帮助身体尽快恢复。
三、情志安宁:收住心神,不“悲秋”
《黄帝内经》有云:“秋在气为燥,在脏为肺,在志为悲”。处暑后自然界阳气渐收,人体情志也需随之收敛,若陷入“悲秋”情绪或频繁烦躁易怒,会进一步耗伤肺气,加重秋燥不适。
日常可通过“静养生”的方式调节情绪:清晨到公园漫步,放松身心;睡前花10分钟冥想,放空思绪;或者听一听舒缓的音乐。这些简单的小事,能帮助心神归于平静,避免情志波动打乱生活节奏。
四、适度运动:“收”着动,增强肺气
处暑养生虽重“收敛”,但并非要完全静养,适度运动能促进气血流通、增强肺功能、提升免疫力。建议选择快走、太极拳、八段锦等温和的有氧运动,既能活动筋骨,又不会过度耗伤肺气和津液。运动时间尽量选在晚间凉爽时段,避免在中午高温时外出锻炼。运动后需注意及时补水,可饮用淡盐水补充电解质。
处暑是夏秋过渡的“健康缓冲期”,从润燥养肺抵御秋燥,到起居调摄预防感冒,从情志安宁收敛心神,到适度运动增强肺气,每一步都贴合中医“养收”之道。愿大家能循着节气的脚步,用科学的养生方法呵护身体,安稳告别暑热,健康迎接金秋。
登载的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本站的立场,本站不对评论文章的真实性负责;
文章版权由原作者所有,转载请注明出处;
本站为非盈利网站,未实行稿件付费制,敬请谅解!
投稿前请认真阅读『投稿须知(20210814版)』
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!
邮箱:service@cnzihu.cn
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,请遵守本网站评论服务协议
医事药闻 2025-09-09
|
上观新闻 2025-09-04
|
上观新闻 2025-09-04
|
央视网 2025-07-07
|
科技日报 2025-06-17
|
人民日报 2025-06-11
|
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-06-11
|
“央视新闻”客户端 2025-06-03
|
360常识网 2022-04-27
|
畅享生活 2014-03-29
|
携程 2022-04-15
|
中国文化报 2022-04-21
|
中国甘肃网 2022-04-18
|
中华网文化 2022-04-13
|
畅享生活 2013-06-25
|
畅享生活 2013-12-31
|
医事药闻 2025-09-09
|
上观新闻 2025-09-04
|
上观新闻 2025-09-04
|
央视网 2025-07-07
|
科技日报 2025-06-17
|
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-06-11
|
“央视新闻”客户端 2025-06-03
|
工人日报 2025-06-03
|